本篇文章1952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查建国、李霞、陈莲)于6月13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了“陶德麟生平、思想及学术纪念研讨会”。 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哲学会共同主办,《学术月刊》杂志、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大学哲学系共同承办。 相关公司和信息媒体约40人参加了会议。
陶德麟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教授、哲学学院教授。 陶德麟先生一生不仅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元培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大学哲学系王天恩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邹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上海哲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教授主持了会议并讲了话。
吴晓明说陶德麟的死是中国哲学理论家的一大损失,在上海哲学界也失去了好老师和好朋友。 我们以追悼会的形式表达上海哲学界的哀悼,继承陶先生的思想遗产,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余元培认为,陶德麟在中国哲学“立心为天、立命为民、圣、太平为开天下”的卓越前流传至今,真是求爱智,忧虑国忧民统一。 他的学术思想大多是对实际问题的深刻思考,通俗易懂,内涵丰富。 陈雪明认为,陶先生不仅是学者,也是才子,对中国优秀的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体验、继承和迅速的发展。 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上海哲学界,特别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迅速发展成果,离不开陶先生的热情关注和支持。
陶德麟老师的第一位博士生冯从人、学、教三个角度,深刻回顾了她与陶老师一起学习、研究、教育的36年。 她说,陶先生是一位优雅、谦虚、善良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传入美德绅士手中,而且一直在研究最重要的学术问题,拓宽专业视野,用最诚实的语言表达学术思想的伟大学者。 而且,他也是关心学生学业自信而实现的好老师。 王天恩也是陶德麟老师的博士生。 他想起了和陶老师一起学习的整个过程。 据他说,陶先生说他的学生对别人的学习有很深的影响。 这几个重要性可以概括为精神传承优于血缘传承。
陈新、陶德麟老师博士后,长期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工作。 他对晚年的思想感情有很深的了解。 陶先生说,他一直关注“中国去哪里”的问题,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充满了国家和国家的感情和坚定的理论自信。
邹师鹏说,他在武汉学习工作期间,深受陶老师的影响。 以陶德麟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认为是学术以前传下来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方松华、《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陈忠教授、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明教授、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毛教授、《学术月刊》主编蒋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袁鑫教授主持了交流演讲。
方松华指出,要记住的学术思想是陶及其前辈李达及其后代的思想和学术继承。 这种思想力量和学术传承在良好的以前就流传下来了。 其次是陶的人品和教育。 他在为别人谦虚地学习。 周志强回顾了浏览陶德麟学术文案的感受。 他认为陶文案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哲学和研究,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学术内涵和高度。
陈仲要做继承师德师风的工作,结合中国的实际和中国的地方问题,阐述地方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工作。 说这是对陶最好的纪念。 刘日明认为陶德麟的死是中国哲学不可挽回的损失。 陶先生一生“爱智慧,求真理”,面对中国的现实讲中国的故事,让马克思主义说中文。 这种务实的治学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迅速发展。 回顾了与的交往,肯定了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杰出贡献。
毛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给研究做法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要真正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不仅要有全面、整体的视野,还需要多立场、多学科的观点。 蒋先生认为,虽然没有机会亲身感受老师的风采,但研究他的作品和文案可以丰富陶先生的思想和学术形象。
上海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民教授在总结发言中,今天,上海哲学界的同事们充分表达了陶德麟崇高的境界、深刻的思想、奋斗精神、对学者风格和人文感情的尊重和钦佩。 在两个小时的讨论中,大家还能感受到意犹未尽、回忆热情、追求真理之心。 愿陶先生的思想和学术激励上海哲学学者继续前来,开拓进取。
在言论自由阶段,上海师范大学的高教授指出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动摇,后世学者应继续跟随陶先生的脚步。
标签: #上海社会科学院最新动向
标题:““陶德麟先生的生平、思想与学术追思座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
地址:http://www.hongyupm.com/gnyw/8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