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79字,读完约9分钟

   看到国旗在东京升起,我心中响起一首诗

东京奥运会正举行地如火如荼,我国奥运健儿也表现的非常出色,频频夺冠。不知是否很多人和我有相似的情绪,就是每当看到五星红旗在日本东京的上空飘扬时,总会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这种冲动远远大于奥运会举办在其他国家。每当国旗在东京上空缓缓升起,伴随着熟悉的旋律,我脑中总会闪现出很多历史画面,心中竟然响起一首诗歌,那就是《抗日九首》(作者:张天佑)。“一江离别泪,三代阵亡人”、“壮士击渊愤,精忠报国恩”、“抗战八年路,安招亿万魂”、“洒我轩辕血,但存华夏根”、“挥戈向东海,逐日斩扶桑”,这些句子不断地在心中浮现,勾勒出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想到深处甚至忍不住潸然泪下。

下面重点解读这首大型组诗《抗日九首》,如下:

其(一)

千年屯欲壑,一夜渡龙门。

海陆风云滞,乾坤日暮昏。

愤生沉易水,身死望昆仑。

洒我轩辕血,但存华夏根。

第一首主题为“战起”。首联,诗人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描写了日本入侵的过程和心态。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甚至可以上推到“千年前”,由那时藩国的仰慕觊觎之心,演变到后来疯狂的掠夺侵略之心。第二联,“海陆风云滞,乾坤日暮昏”,中日全面开站,真是天地变色,此联对当时形势的描写十分到位传神。第三联,用易水悲歌的典故,写出了中华儿女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昆仑山为华夏龙脉,在文化上有“中华之根”的象征,更表示了华夏儿女为民族存亡舍生忘死之精神。最后一联,直接点名主旨——一切都是为了“但存华夏根”。此诗立意高远,写的极为中正大气,并采用了“龙门”、“昆仑”、“轩辕”等充满中华民族图腾之意象,写出了面对日寇入侵,炎黄儿女团结一致,统一抗战的主旨精神,是为“史笔”。

其(二)

寒光照东海,杀气满乾坤。

壮士击渊愤,精忠报国恩。

苍鹰连海曙,铁马动山门。

九死心犹在,魂归百世存。

第二首主题为“参军”。面对外来侵略,凡知民族大义者,无不义愤填膺,胸中杀气直指东海。第二联使用了两个史上著名的典故,即晋朝祖逖为收复中原,横渡长江时“中流击楫”和岳飞背后刻字“精忠报国”的故事。“苍鹰”、“铁马”则代表无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志之士皆从四面八方赶来投身到抗战一线。最后,所有为国家兴亡抛头颅、洒热血,慷慨奉献的英雄们,他们的事迹必将流芳百世,载入民族史册。此诗力刚骨重,中气充溢,可谓充满昂扬不屈的战斗精神。

其(三)

饮马黄河畔,披沙陇上餐。

弹飞花共舞,雪卧月同寒。

梦逐燕山去,身随故国残。

中宵闻战鼓,泪眼望如磐。

第三首主题为“交战”。主人公是一个在前线参战的普通战士,可能是北方人。正是因为普通且不知其“名”,他才有了代表所有战士的广泛意义。这里用乐观的革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坚定决心,写出了战士们为保家卫不惜慷慨就义的英雄气概。“燕山”可能是主人公的家乡,也可以代表“北平”,“故国”则为故土之意,代表国土沦陷。主人公参加了多次会战,最后“泪眼”中的“泪”,是就义前想起亲人的热泪,也是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心痛的热泪。抗日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此诗也展现出了失传已久的盛唐边塞诗风,与积极昂扬的革命热情一脉相承。

其(四)

昨夜人方去,春风雁几还。

门前裁绿柳,灯下陨红颜。

梦乱西窗影,尘飞山海关。

三年绝音信,泪尽望夫山。

第四首主题为“妻子”。镜头由前线转移到后方,充满了盛唐思妇诗的风格。良人赶赴前线杀敌,多年未归,妻子于家中日夜思念盼望。此诗中主人公的丈夫可能为第三首中的战士,当然也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妻子思夫心切,分别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转眼却是几个春秋。“梦乱西窗影,尘飞山海关”,此句开合手法所用极秒,一笔将两个时空连成一线,妻子在家中梦魂凌乱,良人在战场硝烟弥漫,生死只在一线之间。尾联,丈夫多年无生死音讯,妻子盼夫心切,日复一日,流尽泪水。此处妻子之“泪”,正与第三首丈夫之“泪”相对应,此诗也与第三首诗风上相承接,上一首为边塞风,这一首为思妇闺怨风,然在“思”不在“怨”。

其(五)

一江离别泪,三代阵亡人。

鸿雁隔天末,乡中无近邻。

风生招白发,叶落满秋尘。

云暗杀场骨,飘萧月下巾。

第五首主题为“老母”。诗人就像导演,仍用后方的镜头来反衬一线战场的惨烈。此诗主人公为白发老母。爷爷、儿子和年少的孙子都去参军了,然而都不幸为国捐躯,战死沙场。鬼子扫荡过几次,周边的村子空荡无人,所有的青壮劳力都应征参军了,亲人战死沙场的消息又因战乱无法传达给老人,也或者有人不忍把这么惨痛的消息传递给她。“风生招白发”仿佛写出离世之魂魄。最后一联,也是通过开合,将前线与后方连成一线,三代人埋骨沙场,而白发老母依然在月下苦苦等待着亲人归来。第五首为整个组诗中用情最深,最惨痛,也是最让人潸然泪下之作。

其(六)

机鸣薄暮哀,炮火月中来。

志合长城筑,身歼地狱开。

硝烟吹不散,战火灭重回。

天地终失色,风尘下九垓。

第六首主题为“对战焦灼”,镜头从后方回到一线,“炮火月中来”写出了星球大战的既视感。本首诗主要描写敌我双方进入僵持阶段,战争异常惨烈,我方将士死伤无数,令天地为之失色。

其(七)

紫电见锋芒,开鳞决甲光。

天兵连异域,壮士挽长江。

海溃浮云散,烟消落日翔。

回眸望风雨,血色满残阳。

第七首主题为“胜利”,在全民族的团结下,在与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下,经过八年艰苦抗战,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紫电”为古代宝剑名称,比喻我方终于主动出剑返攻。日本发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不得人心,最终如潮水退去般迅速溃败。经过这八年风雨,中华民族迎来了最终的胜利,而此胜利来之实为不易,故而“血色满残阳”。

其(八)

迟迟终捷报,漠漠涉荒原。

遍野哀鸿尽,神州血泪存。

秋风吹白骨,落日照残垣。

抗战八年路,安招亿万魂。

第八首主题为“捷报”。诗中似乎有那么一个主人公,不知男女,不知地域,手中拿着捷报,骑马跨过神州大地,想把胜利的消息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父老。他一路看到哀鸿遍野、尸骨处处,到处是日本扫荡后留下的断壁残垣。日本的帝国主义行径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无论如何也无法给亿万死难的同胞安葬招魂。

其(九)

正我人间道,铭君九尺肠。

江山连不断,风雨触犹凉。

猛虎林深窥,天狼夜暗藏。

挥戈向东海,逐日斩扶桑!

第九首主题为“警世”。虽然我们经过艰苦斗争,取得了抗日的伟大胜利,但依然要居安思危,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希望我们的民族不会再重蹈覆辙。清王朝就是妄自尊大,看不清世界形势,才导致了近代史上那么多屈辱历史事件的发生。“猛虎”、“天狼”除了指日本民族,还影射了其他怀有狼子野心的帝国主义者。“挥戈”是指“挥戈返日”的典故,即《淮南子·览冥训》记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用于日本再合适不过。我们虽不是好战的民族,但对他人于华夏民族的任何伤害也绝不能容忍。“扶桑”在古代指“日升起的地方”,此处有诗人对民族精神故意“矫枉过正”之意,因为我们讲究“仁义礼智信”,太仁慈反而会被理解为软弱,容易受到欺压。此句放在组诗的最后一句,可见诗人的良苦用心。

大型组诗《抗日九首》是诗人苦心经营之作,诗人用极高超的艺术手法,从抽象宏观的视角描写了整个抗日过程,整个诗中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但又似乎包含了所有历史事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英雄人物的名字,却涵盖了所有为中华民族存亡英勇奉献的人们。正因为如此,这组诗才获得了普遍性和永久性的意义。诗中不知姓名的“战士”、“妻子”和“母亲”,代表了所有华夏子孙。

《抗日九首》包含三个特征:一是“正”,它是完全站在民族大义,炎黄子孙的高度上表现了一段民族存亡史,诗人特意采用“昆仑”、“轩辕”、“中流击楫”、“精忠报国”等深入民族精神血脉的意象与典故,将所有中华儿女串联起来,故这组诗歌适合所有炎黄子孙,是大团结的诗歌;二是“刚”,整个组诗充满了雄健刚强之风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它与以往古诗中讲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隐逸出世的作风不同,它没有半点软弱,没有任何小家子气,面对敌国入侵,国家危难,它表现出怒发冲冠、直击敌寇、置生死于度外,甚至与敌同归于尽的壮烈豪迈之气魄,即使诗中的“妻子”和“老母”,也有一种征人不回,宁化为山石以守望的“不死”精神;三是“史笔”,作者用极高的艺术手法,不仅记录了这段不可磨灭的民族抗战史,更是指出了日本的狼子野心非一日之念,提醒华夏民族一定要居安思危,勿忘国耻。“千年屯欲壑,一夜渡龙门”、“猛虎林深窥,天狼夜暗藏”,东海这个民族一定要警惕!这组诗歌完全可以选入到中学语文课本,从诗歌艺术层面让年轻人更深刻地体会并铭记这段伟大的抗日史。

写完此文,恰逢国旗再度于日本东京上空升起,我心如翻腾之大海,汹涌澎湃之际,不禁又回荡起那句诗——洒我轩辕血,但存华夏根!


标题:看到国旗在东京升起,我心中响起一首诗

地址:http://www.hongyupm.com/gnyw/2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