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21字,读完约7分钟

《余震》是唐山大地震背景下,普通家庭的几个普通人生活的痛苦和选择的小说。 天灾过后的残酷现实和震灾后留下的人的心中显示出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但是,冯小刚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唐山大地震》却把它变成了《知音体》的故事,主题先行流于表面。 电影结束了,《心经》开心了,你可能真的流泪了,但这部电影并不是真的成功了。

“《余震》是篇好小说”

1、《余震》写心

《大地震》拍摄时代

《余震》是近4万字的中篇小说,小说以王小灯在加拿大进行心理治疗为主线展开,病后30多年人心中的“余震”生动而来:王小灯原名万小登是唐山市丰南县四口之家的女儿。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父亲去世,母亲李元尼在生死选择上选择了弟弟万小达。 但是,小登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被收养了,今后家人每天都在各地。 万登改名王小灯,考上大学,和学长恋爱,去加拿大留学出名,但屡遭挫折。 她摆脱不了多年来影响她的睡眠的噩梦,她的“怪”脾气又让丈夫的女儿离开了她,她的精神饱受折磨,无法摆脱生存的痛苦和选择。 回国办离婚手续的小灯终于来到噩梦身边,见到了久违的母亲和弟弟。 30多年后,压在她身上的沉重的石头终于裂开了,她再次哭了起来。

“《余震》是篇好小说”

作为政府投资的主旋律命题作文,《唐山大地震》的史诗从一开始就没能逃过集体指导、众志成城。 苏小卫改编剧本之前,制片人要求“这不是个人化的电影,需要很大的结构”。 这是一个温暖的感情故事。

电影出来后,已经和“余震”相去甚远,主角的视角被多条线索推动,时代描写取代了内心的描绘。 原典的姐弟改名为方登、方达。 和小说一样,经历过生死选择的原妮一个人抚养儿子,坚强地生活着,但被劫持的余生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收养,改名为王登。 其次,电影以每隔10年的时代背景为节点,用双线讲述各自的生活。 李元妮和方登过了好日子。 王登上大学,未婚怀孕退学,嫁到加拿大,但因为母亲选择了弟弟而死在心里。 汶川大地震,王登回国参加救援,偶然遇见弟弟方达,于是回到唐山,母女相见,报仇。

“《余震》是篇好小说”

2、《余震》:小人物演心剧

“大地震”:在大背景下推进“知音体”

小说和电影都在说选择,但这些选择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救儿子还是救女儿? 你不让奶奶带孙子吗? 应该同意儿子辍学打工吗? 要不要再婚? 回唐山找亲戚吗? …。

《余震》探讨了个人在选择过程中撕心裂肺、陷入困境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主人公王小灯的心理活动,折射出天灾难以留给普通人心中的痛苦。 作者张榊借此告诉网友,灾后的余震不可怕,可怕的是几十年人心中的余震,可能永远难以平息。 几十年来隔着王小灯难以安眠,是许多纷繁的噩梦。 在突然的灾难中,母亲“抛弃”了她,继母的死,继父猥亵了她,她和丈夫杨阳(电影中杨志的原型)的感情破裂,她和女儿的关系紧张……她说:“不是世界上所有的鸟,必须通过飞行来认识森林。” 因此,小说中王小灯之所以不想回到唐山,是因为灾难和人生的挫折被她多重压迫,困扰了她。

“《余震》是篇好小说”

电影《唐山大地震》和小说相比简直没辙。 小说里的李元妮是个内敛坚强的女人,年轻她的理想破灭了,总是被人指出,天灾夺走了她的亲人,但她爬起来,走在大家面前。 她虽然经常被指出,但是遵守了丈夫对女儿的承诺。 像电影《知音》一样煽情的镜头语言形式化了小说中的内心情感,徐帆饰演的李元尼对着天大喊“老天,混蛋”。 张静初饰演的王登重复了一句“对不起”。 母女见面跪着……徐帆的演技很好,但是在刻意安排的下跪等场面上有点过头了。 王登的扮演者张静一开始脸谱化,没有深度。

“《余震》是篇好小说”

在电影中,公公王德清成了军队代表,模范好人。 杨志从风流才子变成猥琐学长,抛弃了爱情。 电影本来就让主角王登失去了光华,灾难似乎没有在她心里留下印记,对母亲的“怨恨”折磨了她几十年。 但是,这与小说中小时代拯救弟弟生命、照顾弟弟的王小灯相去甚远。

“《余震》是篇好小说”

3、《余震》是张榊的痛

“大地震”不是冯小刚的温暖

“我当不了编剧,那完全是基于大众的兴趣而来的。 比如《余震》最后我已经扔了止痛药给自己。 必须让他们的母女认识,但实际上按照故事的逻辑,这母女一生都没有认识。 冯小刚的电影比我更先进。 他在母女相认后,双方跪下,对母女说:“我对不起你! ”。 ”张榊说。

“《余震》是篇好小说”

在传播语境中,震后余生的人们后来用一个简单的句子概括:重建幸福的家庭,成为技术核心,要点上大学……。 但我偏偏不接受这种肤浅的安慰。 我想我顽固地肯定还有一个东西。 在岁月和人们善良的愿望中被过滤。 “其实灯的疼痛是无法治疗的”、“并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凝结造就人,有的痛苦会把人彻底打翻,永远无法重新振作”。 张榊说,现实世界的火和凤凰没有因果关系。

“《余震》是篇好小说”

虽然很不一样,冯小刚还是有机会拍好电影的。 但是,政府的投资、市场化运作、人情关系、电影时间等,“唐山大地震”注定是妥协的结果。 冯小刚把近一半的钱碰上了前后20分钟的特效,但剩下两个小时的故事没能讲好。 其实,并不是冯小刚不能讲故事。 他有一个好故事,但由于各方面的游戏,这个故事不好说。

“《余震》是篇好小说”

电影监制陈国富根据小说的记述,提出使用闪回制造悬念,但这个提案最终被否决了。 因为其他人多次讲感情故事不使用花样。 编剧苏小卫的剧本提供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她被迫删除了“李元妮被狐精激怒,孩子们混战”、“张静初与养父母的微妙关系”等许多情节,最后一片情节跳跃,养母临终的忏悔不为人知。 电影中毛主席去世的剧情几乎都脱离了剧情,只是制作者华谊理事长王中军出身38军,这是他记忆中宝贵的一部分,他舍不得。

“《余震》是篇好小说”

张谚语说,她的小说表现为“痛”,电影表现为“温暖”。 很遗憾,这个“暖”也不是冯小刚自己的。

短评

哭泣的电影≠好电影

唐山大地震的精华在开头和结尾,中间是冗长的家庭伦理剧。 恢复特效的天灾真震撼人心,外国队才没有白白收费。 电影的最后采访了真实的情景: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巨大的纪念墙下,老人凝视着刻着深深遇难亲人名字的碑文,说:“两天后我再来看你们。” 然后,转身走开了。 他离开后,是在灾害中消失的千万人名。

“《余震》是篇好小说”

但是,流泪不代表电影的成功。 哭泣和特长一样,只不过是制作者吸引观众的噱头。 结果出现了5亿票房的大故事,没能兑现,也没挂在冯小刚脸上。

主创者口口声声说他们一直在忍耐,但看过小说《余震》的人都知道这种克制是小说本身赋予的。 小说一直回避嘶哑和泪水一起落下的场景,但在《唐山大地震》中冯小刚弥补了这一点。

徐帆成为灾难剧的主角,之后和一直很聪明的文艺片主角张静初共同演出了伦理剧。 陈道明的家庭剧像《手机》的费墨一样摇着陆毅的头,偶像剧很快就消失了。 可以说冯小刚表现了自己的感伤主义。 不由得,利用观众对天灾人祸痛苦的集体记忆,他最终也没能为这部好电影树立中国的好纪念碑。

标题:“《余震》是篇好小说”

地址:http://www.hongyupm.com/gnyw/16585.html